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联合南京大学哲学学院、东京大学,共同推出“敦煌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带领中外学生深度探索敦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内涵。
多元联动,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此次研学项目由南京大学、东京大学、厦门大学联动开展,多国学生交流共建,一共组成39名学生前往敦煌。在三方老师的带领下,研学团队于8月14日启程,正式开启了为期六天的文化考察调研之旅。

理论奠基,筑牢文化认知根基
在实地考察之前,厦门大学积极联合合作院校,为研学活动搭建了坚实的理论学习平台。通过邀请多位敦煌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提前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敦煌文化的知识之窗。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教授的三场讲座回顾了敦煌的由来与丝绸之路的历史,展示了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等诸多敦煌学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敦煌学的当代保护与传播作出了精彩阐释。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教授深刻剖析了敦煌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和丝路重镇,如何汇聚不同民族与外来文化因素,阐释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理念下敦煌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南京大学文学院张福通副教授,从基础释读方法入手,结合敦煌白话文献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字词释读技巧以及敦煌写卷中各类标识符号的用法,为初学者开启敦煌文献学习之门提供了实用方法。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塚本麿充教授则带来了国际视角,其讲座深入探讨了敦煌文物对日本近代社会带来的影响,为听众呈现了敦煌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让听众认识到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其影响力跨越国界,连接着不同的文明与文化。
抵达敦煌后,研学团队前往敦煌研究院,听取学术讲座,参观专题展览。其中,敦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惠民以《敦煌文献与敦煌艺术》为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分享。王老师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入解析敦煌壁画、雕塑、文献等方面的内容,详细阐述敦煌艺术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如何理解和研究敦煌艺术。讲座结束后,王老师与研学团同学就“敦煌艺术与中原文化的联系”、“造型艺术的意义及鉴赏方式”等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鼓励青年学子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要不断开阔视野,重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丁晓宏的讲座围绕《数字赋能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展开。丁所长详细介绍了敦煌文化在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力量如何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互动环节,丁所长详细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壁画遗迹的历史解释”、“敦煌壁画色彩修复技术”等问题。这两场讲座视野宏大、内容丰富,为同学们走进石窟提供了知识储备,更为同学们未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实地感悟,深化文化传承意识
8月15日至18日,研学团踏上了实地考察的征程,先后参观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敦煌研究院下辖的石窟群,以及敦煌市博物馆、阳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等地。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栩栩如生的雕像、细致生动的壁画,对前期学术讲座和自主研学的内容形成了更为直接、真切的体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了敦煌文化的精湛技艺与独特魅力,也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敦煌这片土地上交融演进的历史印记。戈壁荒漠中矗立的烽燧、城台遗址,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默默诉说着古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见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莫高窟,同学们跟随讲解员从一个洞窟步入另一个洞窟,光线由明到暗再至明,时间在静默中流动,历史在注目中清晰。整个过程中,现场始终保持着静谧,唯有讲解员的声音清晰传递着每一座洞窟的过往:从开凿年代的历史背景,到壁画题材的文化寓意,再到雕塑造型的艺术巧思,同学们屏息聆听,不时驻足凝视。他们凑近观赏壁画上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见的色彩层次,细细辨认飞天衣袂的褶皱纹理、供养人服饰的细节纹样;也俯身观察泥塑造像的神态表情,感受衣纹线条的流畅质感,试图从这些留存千年的艺术遗存中,读懂古人的审美意趣与精神追求,让书本中抽象的“敦煌艺术”,真正成为可感、可触、可悟的文化印记。
当常常吟诵的送别诗中的“阳关”孑然兀立眼前时,不少同学的心头都为之一震。因为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书本上的文字乍然鲜活立体起来。古老的四方夯土城堡、汉长城边墙、烽燧遗址见证了千年前驰骋的萧萧战马与高扬的猎猎旌旗。这一刻,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历史不仅仅是记载在册的文字,学术研究也并非是古今对话的唯一方式,这片大漠中的沙砾、沉默的石头都是他们走进敦煌、了解历史的珍贵资源,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次研学活动让中外学生沉浸式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触发了同学们更为深入的思考。来自尼泊尔的杨帆同学感慨道:“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瑰宝。”从鸣沙山到阳关,从莫高窟到西千佛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与书本上、讲座中的知识相互印证,文化名词在同学们脚步的丈量下变得真切可感、深入人心。
(文/杨丹霓 图/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