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厦门大学“至善大讲堂”第146讲暨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双周政治理论学习于翔安校区坤銮楼C104举行。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教授主讲,主题为“和羹之美: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性”。讲座由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主持,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唐瑭出席,学校百余名师生参与。

陈志伟对张亮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突出成绩。随后,唐瑭向张亮颁发了“至善大讲堂”纪念铭牌。

讲座伊始,张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带大家回溯至远古时期,沿着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生动呈现了其在多元文明碰撞中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与包容性。他详细阐述了儒释道思想的核心要义,揭示了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在相互竞争与融合中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时,张亮着重强调了其独特性与普适性。这些理念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以“天下大同”为例,他生动阐释了这一理念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而非追求同质化。
讲座过程中,张亮旁征博引,从古代典籍到现代研究成果,从中国本土案例到国际视野下的对比分析,丰富的论据与严谨的论证,使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他鼓励同学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文明的精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们积极反馈、踊跃提问,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向表达、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等热点问题与张亮展开了深入交流。张亮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他强调,在文明交流与文化交际的教学中,要丰富多从文明对比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增强跨文化能力。

(文/周万勤 图/苏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