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精神,体会脱贫攻坚成果,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组织实践队“溯航”于7月23日和24日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开展了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足迹的实践活动。
下党乡位于宁德市大山深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这里还是宁德一百多个乡中仅有的四个特困乡之一,全乡没有公路,交通十分闭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慰问困难群众,为下党乡脱贫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道:“下党,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

(下党乡旧貌)
实践队沿着“党群连心路”重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下党乡的脱贫之路。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到下党乡调研。没有公路相通,总书记便从平溪乡的上屏峰村,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山涉水,才到达下党乡的鸾峰桥,尽管已经大汗淋漓,但总书记仅仅稍作休息便前行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当场定下资助下党乡修建公路的指示方针,联系沟通十余个部门,筹措计72万元。1991年下党乡第一条通乡公路正式建成,自此下党乡开始了对外连接和发展,以及旧貌换新的脱贫征程。

(图为当时总书记从此路步行来到下党)
因此现在这条山路,被下党群众深情地称为“党群连心路”,寓意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心心相连。沿着连心路长途跋涉,听松涛阵阵,溪流潺潺,实践队员切身的感受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如今的连心路多已修有台阶,虽然陡峭,但还并不算难行,实践队步行一段后已汗流浃背,而据下党乡的主题展览可见,当年的这条路荆棘杂草丛生,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人只能边走边用镰刀处理开辟出一条羊肠小道,在正值酷暑的时期,途径数个小时的路程奔赴下党,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党员学习。

(图为连心路口以及步行路上所摄)

(图为标语和展馆内的总书记首次到下党的现场办公展示)
如今的下党,白天游客接连来访,夜间灯火通明,一片静谧与祥和。经过30余年的努力,公路连通、乡村旅游和茶叶、脐橙等产业兴旺,2018年全乡117户全体脱贫,下党乡的村民还联名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告知脱贫喜讯,并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回信内容以石碑的方式矗立在总书记当年歇息的鸾峰桥前以及下党乡入口的村居墙上,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下党乡的人民继续发扬总书记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闽东扶贫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下党)
重走“党群连心路”,我们能亲身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顶烈日、冒酷暑,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步行来到下党乡的艰辛;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进村入户、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现场解决群众困难和发展难题的爱民为民情怀和扶贫脱贫担当;感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践诺之行”“救灾之行”“牵挂之行”,三进下党的故事、见证了下党乡摆脱贫困的历程,重走连心路,能更深入体会下党乡从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特困乡发展成为美丽乡村背后的努力,以及所凝聚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下党乡脱贫攻坚的为民情怀。

(实践队合影)
回眸下党于贫困的泥淖中崛起的成长之路,曾经的“弱鸟”如今羽翼渐丰,正以蓬勃向上的姿态于新的发展征程上展翅高飞。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在闽东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和遍地开花。下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重要地点,他所倡导和留下的扶贫思想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一直鼓舞和带领着下党人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乘风破浪,脱贫不是终点,发展永远在路上。回首过去的闽东,披荆斩棘,成就卓著;展望未来的闽东,前路坦荡,扬帆远航。
文稿:姜立恒
图片:姜立恒、耿旭琛